繁體文學網
最近閱讀
首頁 >懸疑小說 >天地玄門 > 正文第98章書遊巨野

正文第98章書遊巨野

上一章 書頁/目錄 下一頁

當地人又傳隋末唐初,秦王李世民帶兵征戰,曾在此歇馬,故又稱秦王洞。經酈道元考證,實為西漢昌邑王劉賀營而未用的廢塚。據《漢書?武王子傳》載:劉賀在昌邑做了十三年昌邑王之後,被霍光迎立為帝,史稱漢廢帝,因禍亂不保社稷而被廢,霍光親自把他送回原封地做昌邑王,其後又被貶到江西永修縣一帶做海昏侯。在漢代,帝王即位之次年,即營作山陵,昌邑王劉賀事多僭越,自治壽域,乃入立被廢,客死他鄉,不得歸葬,營而未用,遂成廢塚。

北洞共有明道、側室、甬道、耳室、主室等九部分組成。總長三十丈,最寬九丈,石壁最高處五丈,如劈如削。洞室整體結構布局嚴謹,開鑿工整,鬼斧神工,令人驚歎。洞內冬暖夏涼,氣候宜人,涓涓清泉,自石罅中滲出,懸溜不斷。“雲開山上地,雨滴洞中天,徑窄藤蘿沒,崖高日月懸。。。。。。”,正是金山洞的真實寫照。

其二是永豐塔,又稱梵塔、大佛寺塔。為“巨野八景”之二。《巨野縣誌》載:“永豐塔,傳為唐人所建,未合尖而止”。經酈道元考證,此塔建造距今約五百年的曆史。該塔為平麵等邊八角四門樓閣式磚塔。《據《巨野縣誌》記載,因洪水泛濫,巨野淪湮,塔沒二級。地麵現存五級,第一級為磚疊挑簷,即用磚疊澀挑出,繼而遞迭收分而成。古樸渾厚,端莊凝重。其他各級皆由華拱兩挑組成上承托簷,交叉盤錯,更顯繁縟玲瓏。每級的東、南、西、北四麵各設有券門,明暗有彆,或進之為天井,或直通塔內回廊。塔體各級高度自下而上逐層遞減,收分得體。室內有石台階可至第二層南門,再沿塔簷繞轉西門,繼而逐層盤旋而上可達塔頂。扶欄四望,全城景色儘收眼底。塔下碧波粼粼,水色天光,交相輝映,朝暉夕霞,古塔倒影,甚為壯觀。這便是著名勝景“梵塔朝暉”。塔是佛教的建築物,是供奉“舍利”之所。梵文稱為“浮屠”,音譯作“塔婆”“佛固”等,即“方墳”“靈廟”之意。所以又稱之為梵塔。永豐塔坐落於巨野縣儒學前大佛寺內,所以又稱大佛寺塔。

這大佛寺因寺內有丈八大銅佛而得名,寺內建有佛殿和塔院,古柏參天,遮空蔽日;煙繞霞蔚,暮鼓晨鐘;遊客紛至遝來,香火旺盛,是巨野著名的遊覽勝地。

永豐塔之名源由史籍無考。相傳古大野地勢低窪,諸水集積。常有黑龍作亂於此,洪水肆虐,民不聊生。托塔李天王奉命降妖,將寶塔分為三截,底部降鄆城,塔身擲巨野,塔尖落金鄉,分彆將黑龍之首、身、尾三處牢牢鎮住。黑龍被降服,洪水退卻,大野澤漸涸,露出良田沃野。因此後人將塔名冠以“永豐”,意謂鎮邪惡,呈祥瑞,以祈年年歲歲五穀豐登。

其三是巨野文廟。

巨野文廟位於巨野縣城東南隅,前後五進院落及東西跨院,共建有殿,堂,樓閣,齋,廡,亭,坊近百間.自南而北以太和元氣坊,欞星門,泮池,戟門,大成殿,明倫堂,尊經閣等形成文廟中軸線,兩側建有進德齋,修業齋,東廡,西廡,名宦祠,鄉賢祠,忠義祠,東華門,西華門等,東跨院為文昌祠,西跨院為啟聖祠。大成殿內祀有孔子,四配顏回,曾參,子思,孟軻,十二哲閔損,冉雍,端木賜,仲由,卜商,有若,冉耕,宰予,冉求,言偃,顓孫師的塑像.兩側列“七十二賢”牌位.整個建築布局得當,錯落有致,間以蒼鬆翠柏,氣勢害寵傳,鬱罩蔥蘢。

大成殿是文廟的主體建築,麵闊五間,進深三間,重簷九脊歇山式建築.翼角飛翹,綠瓦朱甍,鬥拱盤錯,雕梁畫棟。殿四周有二十四根大型石柱支擎,前簷下八根石柱以及後簷端柱為高浮雕二龍戲珠,上綴浮雲,下著波濤,造型生動,雕琢精工。其它石柱為淺浮雕纏枝花卉,構圖繁縟,技藝精湛。殿內有朱紅明柱八根,下墊鼓形石礎,上擎殿架,梁疊檁穿,勾心鬥角。

其四是麒麟台。

麒麟台,史稱麒麟塚,是春秋’西狩獲麟”之麟葬處。

《左傳》記載:“魯哀公十四年春,狩於大野,叔孫氏之車子鉏商獲麟,以為不詳,以賜虞人。”仲尼觀之曰:“麟也”。《東周列國誌》也載:“周敬王三十九年,魯哀公狩於大野,叔孫氏家臣鉏商獲一獸,麕身、牛尾、馬蹄,頭上有一肉角,怪而殺之。孔子歎曰:‘麟也,孰為來哉?’使弟子埋之。是為麒麟塚。”麒麟降世,無人識曉,卻被‘怪而殺之’。孔子痛惜不已,寫下了挽歌:“唐虞世兮麟鳳遊,今非其時來何求,麟兮麟兮我心憂”。自此絕筆,不再著書。

其五是齊魯會盟台,為春秋齊魯會盟處。台崇數仞,廣可蔽二畝。形如覆鬥狀。

其六是荊樹堂,也就是田氏家祠。

此堂臨街麵闊九間,均青磚砌壁,布瓦覆頂。其中大門三間,七架列式梁柱結構硬山建築,高台作基,青石築成,屋頂采用大式瓦作,雕脊跑獸,飛簷起翹。廊枋上陽琢文字,左“木本”、右“水源”,中刻“派衍青齊”,門上方高懸“荊樹堂”匾額,金光燦燦,赫然醒目。院內正堂三間,亦七架列式硬山建築,青砌撕縫,雕梁畫棟,立吻增輝,更顯莊重。

兩側設有配房,皆五間,配房與正堂之間又各設月亮門可通跨院和後院。院中拜廈由四列十六根木柱承擎,重梁起架,青瓦覆頂,前接卷棚,直至正堂。左右延及兩廡。覆蓋整個天井,夏日不曝,冬雪不侵。

荊樹堂原稱荊樹山房,係田氏七世祖田嶠、田峨兄弟二人的書齋。田嶠,字雲嶽,號宗甫歲進士出身,長於文章;其弟田峨,字鬥嶽,號瞻甫,工詩善書。二人皆為曹州名士,其子遂辟書齋,加以增修擴建,更名荊樹堂。

之所以叫荊樹堂,蓋源於“田氏分財,忽瘁庭前之荊樹”的典故。古有田真、田慶、田廣兄弟三人同居,婦欲分異,共議將堂前粗大繁茂的紫荊樹亦破而為三。一日清晨,忽見荊樹葉垂憔悴,眾皆驚詫。田真謂弟說;“木本同株,若分析則憔悴,況人?兄弟而可離,是人不如樹也”。兄弟三人,深為感動,紫荊樹旁,抱頭痛哭,決定不再分家。從此,居家和睦,荊樹複榮。田氏家祠取名“荊樹堂”,意在使子孫後世不忘先祖史實,向心合力,禮讓躬親,“荊樹堂上兄宜弟,綠服庭中子悅親”。

荊樹堂後院有書館,東北側為王姥娘廟。王姥娘為本支田氏之祖田子成父子的救助恩人。田氏原籍青州。青州指揮使田子成,因諫言被謗,掛印遁逃,肩挑幼子投奔先前定居於巨野縣田家莊的長兄。及晚,子成隔簾聽到嫂問兄長:“二弟此來,是暫避還是長住?”子成察嫂意,遂告知片刻便走。“是夜,寒風呼嘯,大雪紛飛,邑之大戶王承輔之妻,忽夢兩隻猛虎臥於雙碑泊橋下,猛然驚醒,恰值子夜時分,心中疑惑,即喚傭人同去探視。隻見橋下,一副挑擔,父子相擁,遂引領歸家。王氏見子成父子氣度非凡,又憐其落難之時,便好心收留於家,待子成如兄弟,視其子福順若己生。王氏膝下唯有一女,福順及長,便招贅為婿。田氏後世子孫不忘外祖母王氏恩澤,故於祖祠內彆置一區建王姥娘廟。嶠、峨兄弟詩文丹書,勒石鑲壁,甚為壯觀。

其七是蚩尤墓,又稱蚩尤肩髀塚,位於巨野縣城東北郊,堌堆廟村前。黃帝與蚩尤之戰,《通典》雲:“三年九戰而城不下”。《史記》中也載“黃帝征師諸侯,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,遂禽殺蚩尤”。蚩尤死後,被分屍葬埋。《皇覽》稱:“蚩尤塚在東平郡壽張縣闞城中,高七丈,肩髀塚在山陽郡巨野縣,大小與闞塚同。”《巨野縣誌》亦載:“蚩尤墓,在巨野縣城東北八裡”。

其八為東嶽天齊廟廟內古木參天,碑石林立,香火旺盛,遊人如織。

徐霞客一路讀著書,眾人權當神遊巨野,催著馬匹,出了巨野,打算轉向泰安方向。突然間關超叫道:“那是什麼?”

眾人向前看去,隻見一片塵煙,塵煙裡隱隱的有許多百姓正在奔走,看來那塵煙正是人流所揚起來的。

“我去問問怎麼回事。”信哥說了一聲,已經催馬向前。

隻一會兒功夫,信哥已經回來了,他的臉上滿是擔憂之色。

“土匪擊敗了官軍!”信哥說道,“官軍敗退,所以這些人正在逃難!”

“無能!”周虛隻對官軍評價了兩個字。

“咱們怎麼辦?”關超不關心官軍是否無能,隻關心大家的安危。

“向那邊走。”周虛一指,“咱們不要迎著土匪走。”

眾人齊齊點頭,一行人眾打著馬,急急忙忙的繞開戰場,向著泰安方向前進。這一天眾人都是心驚膽戰的,直走到很晚,確認已經遠遠脫離了戰場才算安下心來。也幸得有馬匹,眾人這一天居然走了一百三十多裡路,離泰安已不足七十裡,隻是這一天下來,真的是人困馬乏,眾人直到定更時分才找了一個小旅店住下,匆匆吃了飯,個個都沒了精神談笑,都回房倒頭就睡。

徐霞客和關超同睡一室,徐霞客的動作慢了些,等他洗漱已畢,關超已經鼾聲如雷了。徐霞客倒在床上,在關超的鼾聲裡朦朧睡去,隻感覺關超的鼾聲好象馬蹄聲一樣。

突然間,他又回到了楚漢的戰場上,而且回到了楚軍新敗的時候。

他好象很清楚,西楚軍各部正在不斷收縮防線,以防漢軍突擊,而各路漢軍也四下調動。是的,他當然清楚,因為他是韓信,漢軍左路軍的一個伍長。

韓信重新回到他光榮的伍長職位上。但他現在實在是有些難受。如果他就是個尋常的小伍長,不招災不惹禍,老老實實的做好本職工作,那麼他沒什麼好難受的,該乾嘛乾嘛。如果他一戰成名,一下子成了都統甚至參將,也沒什麼好難受的,順風順水,一路升遷。

問題是,他是一個戰時指揮全軍,閒時普通一兵的伍長。

網頁閱讀不過癮?點擊此處下載APP後繼續永久免費閱讀!

上一章 書頁/目錄 下一頁